204期 / 114年03月號

學生事工專題報導

我傳福音給人,因有人傳福音給我
台北市立大學/周冠瑜

「如果回到18歲,我會怎樣過我的大學生活?」這是有一次我在北市大團契分享時問學生的問題,也是我時常會問自己的問題。我曾想像過許多種重過大學生活的樣子,但唯一不變的是到團契認識耶穌,這是我最正確的選擇,現在的我也在幫助學生做生命的選擇。

台北市立大學成立於2013年,是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與台北體育學院合併而成。這是一所很有歷史的學校,校園不大,卻培育了許多國小及幼稚園的老師。我和內人音汝目前所參與的事工是在博愛校區,旁邊就是總統府。我們在2023年來到這所學校參與學生事工,這裡的團契是由一群老師所成立,其中一位老師也曾在導航會接受裝備,他長年對學生的關心與投入令人敬佩。對於北市大學生事工,我們都有共同的異象,就是盼望學生有機會在大學認識神、經歷神,並能持續一生走在跟隨神的路上。老師們的投入是我們接觸學生的重要管道,但也因著老師的身分,所以無法太直接與公開的傳揚福音;然而我與音汝恰巧相反,對學生而言我們是外來人,不容易接觸到他們,但只要學生來到團契並與我們建立關係,便可在私下更多的關懷他們,甚至邀請他們到家中用餐。感謝神使用這樣的互補,讓一些學生開始穩定聚會,也與我們比較熟悉,可以更直接的傳揚福音並為學生禱告。

現今的學生事工彷彿「紅樹林」的生態一般,像潮間帶一樣既豐富又複雜的大學環境是這世代學生事工的挑戰。我們盼望不僅陪伴學生信主,更希望幫助他們有能力在複雜的環境裡過信仰生活,因此我們願意繼續在學生畢業後跟進他們,直到他們扎根在新的土地,長成一片新的紅樹林。


全人均衡成長的3S門徒生活
【台灣大學/李殷杓】

學生事工一直是導航會的核心事工,因為大學環境非常適合培養出專心跟隨主的門徒。如今隨著時代快速變遷,學生事工也面臨諸多挑戰,少子化、多媒體的影響以及當代學生心志較為脆弱等因素,使得學生事工變得更加不易。然而,在台大事工中,我們近年來仍致力於推動「全人成長的3S生活」-即Scripture (聖經)、Study (學業) 和Sports (運動),來幫助造就學生。

首先,我們透過神的話幫助人得救。我們使用「福音橋」傳講福音,若對方當下未決志,就邀請他一起查考《約翰福音》,神的話語真奇妙,能在未信者心中動工,使他們明白自己的罪並接受主。信主後,我們仍然以神的話持續餵養他們,透過晨更、背經、讀經等方式,幫助他們扎根於神話語。我們深信,神的話是最強大的事工動力與方法。

其次,對學生而言,學業至關重要。認真投入學業能學習訂定計劃、時間管理及承擔責任,為將來進入職場做好準備。如此,當他們在專業領域站穩腳步時,就更能有效地發揮屬靈影響力。

此外,運動在全人成長中亦扮演重要角色。運動不僅促進身體健康,也幫助紓壓、減少對3C產品的投入並能培養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的能力。許多職場所需的優秀特質如領導力、紀律與韌性,都能透過運動培養。因此,3S領域的均衡發展對學生極具幫助。

我們的呼召始終不變:所以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… (太28:19)。那麼,我們該如何培養能做主門徒的人呢?在過去的事工中我們曾使用「Keyman (girl)」的概念,意思是當我們不僅幫助人得救,更持續養育、訓練他,他就能成為一把「鑰匙」,開啟緊閉的福音之門。這樣的 Keyman (girl) 可以打開身邊未信者的心門,開啟所屬科系的福音之門,甚至打開家族進天國之門。

學生一旦進入職場或建立家庭,就較難專心操練門徒生命。因此,把握在學時期,進行「鐵磨鐵,磨出刃來」(箴27:17) 的門徒訓練,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機會與祝福。願上帝與我們同在,無論環境如何,使我們得勝有餘,結出豐碩果實,活出美好的門徒生活!


多元接觸連結生命,分組並行拓展福音
【中原大學/蘇順良、鍾日龍】

A組

這學期在事工策略的調整下,採取了A、B兩組並行的方式。雖然在人力過渡期經歷一些挑戰,卻也欣喜地看見年輕弟兄們承擔更多的責任,達到期初預定的目標,成果令人鼓舞。
在接觸學生的方式上,仍然以「宗哲課」為主要管道。我們觀察到,現今的學生對福音持更開放的態度,但同時也以更務實的角度來檢視基督信仰的價值與需求。當代學生的特質-思想多元、習慣被動思考、以及更加自我中心-帶來了新的挑戰,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福音對話與生命見證中,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活動,使學生真正產生興趣並深入探討信仰。
此外,學生的在地化趨勢近年也愈來愈明顯,這為寒暑期的事工規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,使我們能夠進一步連結他們的生活與信仰,發展更多延伸性的關懷機會。
展望下學期,我們的首要目標將聚焦於成員的造就,盼望基督的愛能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再次湧流,使弟兄姊妹在信仰上更加堅固。同時,也將以禱告作為福音工作的推動力,求主帶領我們,使學生事工能夠更深遠地影響校園、轉化生命,榮耀神的名。

B組

這學期我們為了擴大接觸學生的管道,採取了做問卷傳福音、服務學生以及節慶式的活動來接觸學生。同工們定期在校園裡藉著邀請學生填寫問卷的方式,來了解學生對於生活和生命信仰的態度,並藉此與學生分享福音。
同工們因此學習到,兩個人以上一起出去分享福音時所得到的激勵,也學習到傳福音不是以收割為唯一目的,而是期待藉由每一次接觸的機會,可以讓對方對福音有多一點的了解,這就是最好的回饋。同工也直接服務學生實際的需要,如課業或專題的諮詢,讓學生可以與我們有更生活化的接觸、有更深的信任,在合適的時刻,也與他們分享並邀請參加節慶式的活動。此外,同工們也藉由節慶式的活動聚集,試著形塑學生的交流氛圍,期待能漸漸形成社群。
感謝主,一學期過去,目前已經開始兩三個慕道性查經的時段,期待接下來的學期,仍然能夠倚靠主,有智慧及愛心的將人帶到主面前。


Win the campus, win the world
【東海大學/提摩太】

一、年輕的工人和擴充事工基地

112學年之前,只有內人和我二人同工,深感需要年輕的工人。經過2-3年醞釀,逐漸有兩位年輕同工和團契裡的學生一起運作。我們繼續禱告和等候上帝的幫助,耶和華以勒的神從112學年到113學年的今天,賜給我們四位iEDGErs加入,擴充了我們的同工團隊。在幫助他們了解跨文化服事、參觀不同以往的事工做法之後,他們慢慢調整、適應,逐步找出方法與學生互動、建立關係。目前他們很自然地和學生聯結,在學生信仰的路上有榜樣和陪伴。我們禱告上帝按照以賽亞書54:1-3幫助我們:「擴張帳幕之地、張大居所的幔子、放長繩子、堅固橛子」,使後續學生事工得多個校園為業,使荒涼城邑有人居住。

二、學習耶穌的成長榜樣

依據路加福音2:52和《第8個習慣》設定4Q方面的成長-智慧 (IQ)、身量 (Physical Q)、與人的關係 (EQ) 和與神的關係 (Spirituel Q)。每學期的活動安排是:約略隔週查經 (SQ);隔週安排EQ方面的專題和長輩見證分享。其他假期和週末安排PQ活動。
另外我們在學校申請成立導航社,以4Q 和BEST-Biblical Belief、English、Serving、Trip來幫助學生全人、多方面的成長。

三、福音的流動、堅固門徒、裝備工人

我們的學生事工尚屬於開拓時期,嘗試以新的方式查考馬可福音,讓慕道的學生融入經文的情境中,體會福音的益處;也讓同工帶領自己關心的學生查經。禱告上帝在我們當中贏得主的門徒,裝備祂的工人。

四、回應我們的呼召和異象

在傳揚階段,我們鼓勵運用局內人方式去拓展接觸面,如參加社團、球隊、關心學弟妹和室友…先逐漸建立個人關係,再加深成為有屬靈內涵的關係,再轉介到團契團體的關係。我們努力增加和福音對象互動的時間,找機會服務他們,適時分享見證和福音,進一步引導學生做主門徒。禱告學生自己學會:To know Christ, make Him known, and help others do the same。


年輕人不是明日的領袖,是今日的領袖
【彰化師範大學/張柔萱】

從2024年9月起,經過輔導團隊的禱告與討論,決定新學期開始以更多元的方式傳揚福音,並更加看重建造學生成為屬靈領袖。朝著這些目標前進,我們經歷了神如何使用學生團契活出導航會的呼召:向未信者傳揚福音,建立下一代的屬靈工人,以及推展福音至萬國萬民。

 

 

2024年9月開學後,首先透過社團博覽會和團契迎新展開福音工作。在社團博覽會上,我們設計了套圈圈的趣味活動,團契牧者與輔導帶領學生團隊分工合作,分成主持組、宣傳組、飲料組、閃舞組和招待組。當天來到攤位玩套圈圈的學生,都會填寫線上團契參與意願表,並與攤位裡服事的學生互動交流。對於填寫想參加團契和更多認識神的學生,我們就主動私訊邀請他們參加團契聚會。迎新活動結束後,我們每週在Instagram 團契專頁上以有趣的短片宣傳方式,介紹當週的團契主題。

透過新生和新朋友分享套圈圈活動,有更多人注意到團契的存在,並感受到團契愛的氛圍。因此輔導團隊決定在10月學校園遊會中再次擺設套圈圈攤位,並在學校廁所張貼聖經經文QR code,讓更多人接觸到福音信息。經過這幾次福音行動,感謝神帶領12位大一新生、5位印尼國際學生、和5-6位大二至大四新朋友穩定參與團契聚會,在基督裡持續成長。

 

為了建造屬靈工人並牧養學生,2024年9月起開始邀請大四屬靈生命成熟的學生擔任團契小組長。學期開始前,一同在小組長建造營會凝聚團體共識;開學後,每兩週一次,牧者、學生輔導與小組長一起參與禱告會,並討論各自牧養的小組。透過這樣的機會,小組長得以向輔導學習如何帶領查經和牧養學生,並在過程中建立屬靈領袖的生命。

透過與小組長的同工,我們看見神使這些學生領袖更多體會牧者的心腸,也點燃他們畢業後持續投入教會領袖事工的熱情,這使我們感受到導航會學生事工在天國中的價值,也讓我們更加堅定走在神所託付的道路上。